繪生態底圖 開治理新方——江西省地調院礦產所支撐服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紀略
2025年09月15日 11:31 185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科技創新 作者: 鄭曉丹
泰和縣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前
泰和縣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后
在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理念的指引下,江西省地質調查勘查院礦產勘查所(以下簡稱“江西省地調院礦產所”)以山河為卷,以科技為筆,穩步開展資源調查,扎實推動礦山治理,深度參與地方標準制定,逐步構建起覆蓋調查分析、方案設計與工程實踐等系統性技術服務體系,在贛鄱大地上繪就綠色發展的生動答卷。
資源調查:摸清生態底數
資源調查就像是為大地做一次全面體檢,便于了解腳下的土壤、身邊的山水和地下的水源。扎實的數據和圖斑,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藍圖變得有據可依。
走進江西省地調院礦產所新余市第三次土壤普查項目部,技術人員正在進行項目收尾工作。作為江西省試點項目,該項目對縣(區)的數據處理方法、面積核算與預測模型搭建等標準進行了統一,形成包括數據庫、專題圖件和文字報告在內的系統成果,讓新余市土壤類型、分布狀況一目了然,為耕地質量提升、土壤酸化治理和土壤農業利用適宜性等方面提供了科學建議。
目前,江西省地調院礦產所已完成贛州9個縣(區)的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剖面樣點工作。
在寧波北侖區森林草地濕地,技術人員通過GIS處理、遙感數據分析,結合無人機和人工外業實地調查,校核10000多個地類圖斑,優化20000多個管理邊界與屬性調查圖斑,并對林地、草地、濕地實施調查監測,全面摸清了北侖區森林草地濕地資源家底,為區域生態保護、資源管理與綠色發展決策提供了精準可靠的數據支撐。
在江西泰和小龍鎢礦,該所開展了系統性的水資源調查工作,累計完成19口地下水環境監測井、進尺達400余米的鉆探任務,根據對井水、地表水與土壤樣品的實驗室檢測分析,初步形成了小龍鎢礦及周邊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為后續區域地下水詳細調查及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控體系奠定基礎。
礦山治理:重塑青山秀水
該所承接了江西省德安縣聶橋鎮柳田村和寶山村歷史遺留的礦渣堆環境調查項目,通過開展水文地質調查、鉆探等多項地質工作,查明礦渣貯存范圍及貯存量,推測污染物的擴散途徑及規律,對柳田和寶山兩個集中治理堆場出建議。該項目成果獲核工業工程技術成果二等獎。
在江西省泰和縣,該所承接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方案設計項目,通過野外調查與科學分析,確定29座廢棄礦山作為生態修復治理對象。該項目堅持“一礦一策”原則,為每座礦山量身定制修復方案,同步建立完善的生態修復檔案,編制規劃部署圖。該項目還完成了投資估算與施工組織設計,為后續工程實施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贛州市會昌縣小密鄉,該所承接了當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實施了土地平整、坡面防護、河流生態修復和農田生態修復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徹底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廢棄礦山被成功改造為茶油林及農業用地,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近兩年,該所累計完成兩個礦渣堆環境調查項目、5個生態修復方案設計項目、14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工作成效獲高度認可。
創新提效:提升綠色動能
江西省地調院礦產所先后主持編制了《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監理規范》和《江西省地質災害專群結合監測預警工程運行維護技術要求》等重要標準。其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監理規范》是江西省首部針對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工作的地方標準,緊密結合江西省地質災害實際特征與防治實踐,明確了監理職責,規范了施工全過程控制,確立了驗收標準與資料管理要求,為提升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質量提供了科學依據。
“我們將無人機遙感、BIM建模等前沿技術應用在礦山治理中,實現設計過程全要素可視化、可模擬、可分析。”該項目技術負責人陳建春介紹。借助無人機高精度遙感,技術人員可快速獲取礦山實景三維信息,構建真實可靠的地形地貌模型。通過BIM技術修復方案的三維數字化建模,可優化工程布設,科學核定工程量。該方法顯著提升方案設計的科學性與精準性,為礦山生態修復提供全過程技術支撐。
針對礦山治理中回填區域易發生二次滑坡這一技術難題,該所創新提出在基層的臺階狀坡面上回填輕量土的處治技術。該技術極大增加了輕量土體的滑落阻力,顯著提升了整體邊坡的抗滑穩定性,有效遏制了滑坡風險的形成與擴展。相關成果已獲得發明專利授權。
此外,該所在地面檢測技術領域持續推動裝備創新,成功升級開發出新一代三維雷達綜合檢測車核心組件。其中,“一種用于三維雷達綜合檢測車的升降掛載裝置”與“一種用于三維雷達綜合檢測車的掃描定位裝置”均獲發明專利授權。
責任編輯:任飛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