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指標體系”首發
2008年07月09日 8:55 5380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重點新聞
7月8日,中央編譯局正式發布國內首個“生態文明建設(城鎮)指標體系”。該評價體系試圖通過包括單位GDP能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等30個指標“核定”一個地區的生態文明的程度。
這套指標體系是中央編譯局和廈門市委共同組建的課題組經過3年完成的,目的是通過中央研究機構與地方政府的共同合作,從理論和實踐上回答如何實現“生態文明”和踐行“科學發展觀”。而中央編譯局是中央“貫徹科學發展觀”調研組的研究機構組成成員。
據中央編譯局副局長、課題負責人俞可平介紹,這套指標體系將于下半年選定地區試點推開,并進行評價體系的測評和完善。
30條指標框定“生態文明”
作為倫理哲學概念的生態文明通過這套指標體系有了“落地”的途徑。
“突出綜合性和行為導向性。”7月8日,課題組組長、原廈門市委副書記吳鳳章介紹,為了達到正確決策、準確評價和具體實施,這套體系在設計中著重注意克服指標數量太多、不宜操作、理論和實踐脫節、統計口徑不統一等問題,最后形成了30個指標內容。
其中,從第一到第七項指標是“反映各地區資源有效利用的努力程度”,如單位GDP能耗、清潔能源使用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等。
環境現狀、地方如何治理環境問題等一系列環境命題,則通過第八到第二十四條指標體系中考核出來。包括: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水環境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污染擾民服務行業集中區比例、建成區中工業與居住混淆區的比例、生態用地比例等。
“之前我們也有很多生態縣、生態城市,但為什么環境問題仍不斷惡化?關鍵是要建立相應的制度。”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員院長劉宗超稱。
基于此,課題組在指標體系設計中特意加入了“制度保障”的考量。如:生態環境議案、提案比例、規劃環評執行率、公眾對城市環保的滿意度。
其中,“環境指標納入黨政領導官辦政績考核(納入的被加入1分,未納入的為0分)”更是體現了指標體現對“制度保障”的要求。
“用排名代替達標。”廈門市環保局局長謝海生稱,這套評價體系特點是,按每個單項指標和總得分對地區進行排名公示,而不是以達標形式公布。也就是說,每一個以這個評價體系為考核標準的地區,都要進行排名式公布。
“這樣為了避免只有少數環境條件好的地區參與。”謝解釋,目前各地有的“生態地區”是達標式評選,只有個別地區參與。這樣導致“環境條件不好”的地區就回避了,同時,達標式評選對“達標”后的城市是否繼續在環保上努力,沒有相應的激勵作用。
“所有地區都參與,每年排名公示,這樣顯然對地方更有促動作用。”一位課題組成員補充。
課題組表示,他們將設立或選擇獨立的研究機構,于下半年開始試點,對評價體系進行測評和完善,予以推廣。
“廈門經驗”
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的模板來自于“廈門經驗”。
作為給中央決策提供建議的重要研究機構,中央編譯局一直想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給“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找到“落點”。而廈門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的“生態文明”探索,被這個中央研究機構看重。
2005年9月,俞可平率中央“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調研組赴廈門調研,次年,中央編譯局和廈門市委正式組建課題組,通過廈門實踐來探索“生態文明”的理論框架和操作路徑。
首先引起研究者們興趣的是,廈門經濟發展和環保現狀。
據資料顯示,廈門從建立特區以來,保持18%的年平均遞增幅度,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積實現GDP6414萬元,萬元GDP綜合能耗為0.66噸標準煤。
2005年的數據是,萬元GDP水耗為20.8噸,萬元工業增加值耗電1110千瓦時;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90.5%;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90.85%。這表明,“廈門各項環保指標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綜合能耗指標僅為全國平均值的三分之一。”課題組專家表示。
“廈門受土地、空間等資源限制,不得不進行改革。”謝海生稱,廈門早期粗放式發展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1992年廈門在全國衛生城市評選中排倒數第二,一度被稱為“美麗的臟廈門”。因此,急迫的環境、資源形勢迫使廈門下定決心圍繞“環保”進行多項改革。
如產業布局重新調整。廈門從2002年開始,對不符合廈門島內(市內)發展要求的工業企業(包括國有企業以及鄉鎮企業),逐步向杏林、集美、海滄或同安等各專業園區集中。
再如,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湖泊、海域養殖污染治理、裸露山體整治等。到2005年,廈門環保投入占GDP比重達到2.49%,這一投入力度在全國也處在前列。
在環保管理體制上,廈門也進行了探索。如將市海監大隊、漁監局、漁業無線電管理站、漁政處四個執法單位整合組建成一個綜合行政執法隊,并且正式成為公務員編制。而且把屬于“國家級”監管部門——中國海監六支隊的執法隊統編入這個執法隊中。
這一管理創新,被國際海事組織等有關國際組織總結為“廈門模式”,并加以推廣。
當然,廈門環保創新也有曲折。去年廈門海滄PX石化項目事件,使得廈門成為當時的輿論中心。對于這一事件,俞可平的理解是:“廈門對PX事件的處理,恰恰表明廈門對待生態文明的態度”,“表明廈門公眾環保意識和民主參與意識強”。
“生態文明指標體系是通過廈門經驗中提煉出來的,是對實踐的總結。”俞可平對本報記者表示。(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