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任重而道遠
2008年06月20日 8:49 5647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重點新聞
隨著承擔社會責任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接受,我國企業與銀行也對此愈加重視,并在此領域進行了有益嘗試。
我國企業與銀行嘗試履行社會責任。
第一,企業與銀行履行社會責任與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密切相關。在2006年之前,企業與銀行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雖有發展,但直到2006年才出現飛躍。
2006年,新生效的《公司法》從法律層面上明確提出公司要承擔法律責任;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中,不但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出了明確要求,而且要求公民、各種組織都要增強社會責任。同年,國家電網公司發布了第一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第二,金融監管當局和銀行也對社會責任進行了初步探索。一方面,政府引導,積極推動金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2006年9月,《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發布實施,適用于所有在該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包括上市銀行)。2007年4月,上海銀監局發布了《上海銀行業金融機構企業社會責任指引》;同年11月,銀監會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大型商業銀行社會責任的意見》,及即將頒布《節能減排授信工作指導意見》。
另一方面,我國商業銀行在其年報中或網頁中也開始提及社會責任問題。
所有這些嘗試盡管只是初步的或者說是局部的,但卻為我國銀行業全面履行社會責任積累了寶貴經驗。
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存在三大問題。
必須看到,我國企業與銀行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仍然與國際社會存在一定差距。對中資商業銀行來說,我們更應看到自身在承擔社會職責方面的諸多不足。
第一,銀行業金融機構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不夠全面和充分。國外先進銀行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一般包括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既有定性描述也有定量指標,信息充分翔實。相比之下,我國商業銀行對于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十分有限,并將社會責任等同于公益事業。
第二,一些銀行業金融機構公平競爭和誠實守信意識仍然淡薄。例如,一些商業銀行極力排斥市場競爭,試圖繼續控制市場賺取“壟斷”利潤;一些銀行采取回扣、請客等非正常方式爭奪銀行客戶,破壞公平競爭的原則,銀行反商業賄賂還任重道遠等。
第三,一些銀行業金融機構自身利益與社會責任統籌兼顧不力。部分商業銀行違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繼續支持高污染、高能耗行業的發展,對信貸盲目增長不加控制,導致一些產業發展明顯出現過熱;忽視對小企業和“三農”的支持力度,造成國家宏觀經濟運行中出現冷熱不勻。
從四方面提高我國銀行的社會責任意識。
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意義重大。為此,我們建議做好以下四個方面,來更好地推動我國商業銀行全面履行社會職責。
第一,要厘清銀行社會責任的邊界。既要避免因為過度強調對股東負責而忽略社會責任,又要防止因為過多承擔社會責任而破壞股東權益。
要避免成為政府背后的“第二財政”的方式履行社會職責。同時,只有對社會承擔必要的責任和義務,才能得到社會更多的認同,從而進一步改善經營績效,提高自身競爭力。
第二,要以深化公司治理改革為契機全面履行銀行社會責任。當前階段,在清晰界定商業銀行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以及與黨委之間職責范圍和相互關系的同時,還要妥善處理好以下關系:一是在董事會公司治理戰略目標中將社會責任目標具體化;二是提高監事會監督權的獨立性;三是健全問責機制。根據責任追究制度,一旦出現違背社會責任的問題,立即進行嚴厲查處。
第三,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對于銀行社會責任的推動作用。按照監管部門《關于加強大型商業銀行社會責任的意見》的要求,進一步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將社會責任納入銀行合規文化建設作為加強監管規制建設的重要內容,以推動銀行社會責任的履行。
為此,要從《商業銀行法》層面提出企業社會職任的概念;加快出臺適用所有在華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企業社會責任指引;強化銀行業金融機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嚴格執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
第四,要鼓勵全社會積極推動銀行社會責任的履行。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與否和好壞,最終評價主體應當是社會責任的直接受益者或間接受影響者,即股東、債權人、雇員、企業、所在社區等各類利益相關者。因此,銀行社會責任建設離不開全社會的廣泛參與。
另外,還要特別注重發揮銀行業協會對銀行社會責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以及通過帶頭發布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充分向社會披露銀行業在承擔社會責任中的角色。
最后,要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使銀行管理層和員工努力為社會多作貢獻。(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