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跨國公司與中國公司誰更“善”
2008年03月31日 0:0
5228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重點新聞
牛根生 蒙牛集團總裁
2008年3月9日,我受邀在哈佛大學就企業社會責任發表演講。有媒體說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受邀在國際上講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家”。緣何?原因大概有三:第一,中國有企業(現代意義的企業)的歷史太短;第二,中國講企業社會責任的歷史也不長;第三,國際舞臺上某一領域話語權的讓渡標志著該國在這一領域的崛起——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開始在國際舞臺上崛起了!
盡管如此,我在哈佛還是打了一場嘴仗,有提問者說美國公司“如何如何負責”,中國公司“如何如何不負責”……我說,當中國古人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時,大約你們還沒建國。跨國公司雖然很強,但它們在中國,財富度和慈善度是不成比例的。一位對跨國公司有著深刻了解的政界人士曾私下對我說:跨國公司的賬算得特細,他們在公益上只花一點點小錢,卻用它撬出更大的蛋糕。
我并不是要抨擊“公益背后有收益”這一現象。衡量一個企業是否履行社會責任,宜用“行為標準”,而不宜用“動機標準”。不管跨國企業,還是中國公司,只要你做了好事就行,我們最好不要過分琢磨它背后隱藏的動機——第一,探討動機沒有意義,因為同樣一件事你可以推測出一萬個不同的動機,孰是孰非?第二,如果做了公益有收益,那叫“好人得好報”;第三,做公益也要講可持續發展,只有形成“公益—收益—公益”的良性循環、永續循環,才能完成可持續發展的“千頭公益”、“萬頭公益”。所以說,“不為收益做公益”固然是一種高尚,但“為了收益做公益”同樣也是一種善舉。
行文至此,自然有朋友要問了:你是屬于“公益—收益”式呢,還是屬于“公益—無收益”式呢?
坦率地說,這兩種我都做過。救人、濟窮、賑災、助學,這方面的投入我們僅最近三年就花出約兩三個億,把它歸入“不為收益做公益”的范疇,大家大概沒有意見。但我們扶植奶農,向農民發放種草補貼,投放養牛保險,發放養牛貸款,提供免費培訓,實施胚胎移植與性控技術……這些既有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公益成分”,也有為企業獲得優質奶源的“收益成分”,可謂“公益”、“收益”雙豐收。
這次因為要去哈佛演講,我們搜集資料時偶然發現,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2006年12月份曾提出一個理論,將社會責任模式區分為兩類:一是“反應型責任模式”,企業向社會捐獻,或消減自身對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如環保);二是“戰略型責任模式”,企業和社會雙贏(如企業由于開發出污染小的汽車而獲得巨大的商業利潤)——這也算世界雖大,東西一理,所見略同吧。
現在,再回到開頭的問題上吧:在中國,跨國公司與中國公司誰更“善”?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并不重要,但有一樣東西很重要:中國企業的責任感與自信心!(中國經濟周刊)
責任編輯: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