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15日鄭州市區全面禁摩以來,鄭州的電動車賣瘋了。據警方的數據,鄭州市目前擁有電動自行車50萬輛,3年后的電動車擁有量將突破百萬大關。以每個電瓶可以使用3年來計算,鄭州每年將有近百萬只廢電瓶淘汰。
這樣,一個可怕的污染問題凸顯在人們面前———廢電瓶的危害,被它們污染的土地將寸草不生。目前,對于廢舊電瓶的回收尚無健全的體系。
小販收廢電瓶 廠家不回收
11月8日上午,鄭州市新柳路新七中對面一摩配車修理部的楊峰(化名),把一廢棄電動車鉛酸蓄電瓶提到路邊的下水道口,十分麻利地把電池打開后,將電池里的廢液倒進下水道,再用一只鉗子將鉛塊夾出放在地上……
自從鄭州市要全面禁摩的消息傳出后,他趕緊改行,從修理摩托車改為修理電動車,并且增加了回收廢電瓶的新“業務”。
隨后,記者先后到鄭州市的5家電動車銷售處調查,經銷商都稱,電動車廠家不回收廢舊電瓶,如果是自己的客戶,他們只提供“以舊換新”業務,廢舊電瓶折價100元左右。至于廢舊電瓶流向,經銷商代表們共同說法是:“有人專門上門收購”。
上百噸硫酸鉛倒進下水道
記者近日以煉鉛廠家代表的身份,與鄭州市南三環外的劉砦村一收電瓶小販見了面。
“我這兒有2噸多,收購價格都在12元(1公斤),你如要的話,最低也得出13元。”該商販說,每天下午,他開著三輪摩托車去市區修車廠、廢品收購站聯系。“這行現在不好干,不過一周收五六噸沒問題。”
“你們賣的電瓶不會連電瓶里的廢液也都賣給我們吧?”記者問。李姓商販道:“你放心,我們收回來時,就把電瓶里的硫酸鉛全倒進下水道去了。”
據了解,目前,電動車上大部分電瓶都屬鉛酸電瓶,每組電瓶中的硫酸應占整個電瓶重量的10%,每只電瓶按30斤計算,鄭州20多萬只電瓶中將有上百噸硫酸鉛被倒進下水道。
我們暫時富了,下一代咋辦?
在與商販的交談中記者得知,廢舊電瓶都是被送到一些地下鉛廠,大致區域在河北、河南新鄉、長葛等地,而長葛則是消費大戶,一半以上都會流向長葛。
記者以推銷廢電瓶者的身份,趕往長葛市大周鎮。村民們反映,目前全鎮的地下煉鉛、煉鋁等非法小廠礦都在肆意生產。一個地下鉛廠的一個地爐一小時最多能夠產出250公斤鉛,這樣的鉛廠在大周“幾乎村村都有”。
記者通過熟人與大周鎮某有色金屬回收公司的鄧經理取得了聯系。交談中,鄧某打開話匣子:因煉鉛污染很厲害,上面查得比較緊,如今大部分生產都轉為地下,生產期間大門緊閉。遇到上級來檢查,往往會有電話通知,檢查組一來,都會熄火停產。
難道他們不知道鉛的危害嗎?鄧經理說:“這誰不知道?廢電瓶里硫酸鉛污染過的土地會寸草不生,附近長的莊稼也會有鉛殘留,人吃了被污染土地產出的糧食,鉛就會積在人體里,容易患癌癥、白血病等。”“關鍵是你不干有人干,誰還怕錢咬手?”
該鎮和尚村一姓楊的村民對這些工廠并無好感,原因是自己的妻子患貧血性低血壓已有好幾年了,吃藥打針也不見效,到醫院檢查后才知道是鉛中毒造成的。
“我們暫時富了,還能給下一代留下什么?”這位楊姓村民的心聲,也代表著許多村民的無奈與感慨。
新聞鏈接
回收廢電池電動車企業必須擔責
2003年10月,環保總局、發改委、建設部、科技部、商務部聯合發布《廢電池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文件規定:電動車生產企業必須承擔廢舊蓄電池的回收責任,建立與銷售點配套的廢舊蓄電池回收系統,也可委托銷售商或專業的回收單位進行收集。
廢鉛酸蓄電池應當按照危險廢物進行管理。廢鉛酸蓄電池的收集、運輸、拆解、再生鉛企業,應當取得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后方可經營或運行。廢鉛酸蓄電池中的廢酸液應收集處理,不得將其排入下水道或排入環境中。(河南商報 北京晚報)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