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用行政手段打碎壟斷“玻璃門”
2007年08月09日 0:0 5914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重點新聞
《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也即“非公經濟36條”,第一項意見就是“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然而,被認為“是改革開放27年來中國最全面、最系統的一部關于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性文件”,“非公經濟36條”從2005年2月發布至今,有關公平準入的問題,由于各種原因,落實仍舊困難。
也正是因為“非公經濟36條”尚有待落實,以至于社會上流行所謂的“玻璃門”的說法。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06年度全國工商聯上規模民營企業調研結果”表明,盡管民營企業在行業準入方面受到的限制有所減少,但舊有的行業壁壘仍然沒有被徹底打破;一些束縛民營企業手腳的部門規章依然在發揮作用。那么該如何打碎民企面前的這層“玻璃門”呢?
根據市場經濟國家經驗,影響行業準入的因素有二:一是經營性壟斷,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或者濫用對市場的支配權造成的壟斷;二是行政化壟斷,是指行政機關濫用權力,排斥或限制競爭。顯然,要實現領域的開放、行業的準入,既要反對經營性壟斷,也要反對行政化壟斷。而在目前,“非公經濟36條”之所以落實不力,應從行政方面去反思。
在當前,我國經濟生活中某些行業壟斷同體制障礙密切相關。這是因為,不同的壟斷背后又有不同的“老板”——主管的行政部門,不同的政府部門有不同利益。試想,如果沒有有關部門的支持,一些政策又怎么會被“架空”?說到底,所謂的“玻璃門”,是權力介入過多造成的。
所以,打破某些行業壟斷,不僅需要有反壟斷的法律保護,同樣還需要體制改革的深化。但體制改革深化顯然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正如專家指出的那樣,“解鈴還需系鈴人”,打破行政性壟斷,采取行政化的手段,“快刀斬亂麻”,也許是一個選擇。
責任編輯: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