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企業盈利水平進入明顯上升期
六大因素推動企業利潤超長期增長
今年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9026億元,增長42.1%,同比加快16.6個百分點。我國工業企業利潤連續9年保持增長,其增長趨勢到目前為止仍沒有結束跡象,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國家統計局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在這種超長期利潤增長的同時還伴隨著企業盈利能力的不斷上升,從而產生了超越企業范疇的對整個經濟的巨大影響力,如財富積聚效應、投資高速增長和股市繁榮等。探究其深層次原因,有六大因素起主導作用。
國有企業改革的累積效應。經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國有大中型企業3年改革與脫困,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國有企業改革取得巨大成效。國有企業數量由1995年的8.79萬家下降到2006年的2.49萬家,減少71.7%,國有企業利潤卻從666億元增加到8432億元,增長11.7倍。國有企業增長質量不斷提高,資本回報率由1998年的0.82%快速提高到2006年的12.7%。國有企業資本回報率雖仍低于非國有企業,但提升速度超過了非國有企業,兩者差距持續縮小。2003年以后,國有企業資本回報率快速上升,與非國有企業的差距持續進一步縮小;2006年,國有企業資本回報率僅低于非國有企業3.33個百分點,為近十幾年來的最小差距。
溫和適度的宏觀調控政策。近幾年來宏觀調控政策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溫和適度和結構性。在貨幣政策上,1993-1995年,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三次,累計加息342個基點,平均每次加息114個基點;2004-2007年,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5次,累計加息126個基點,平均每次加息25.2個基點,前者是重拳出擊式,后者是溫和的小步舞式。在產業政策上,上世紀90年代采取的是全面緊縮式的一刀切調整政策,投資增長率由“八五”期間的年均36.9%急劇回落到“九五”期間的年均11.2%,鋼鐵、建材等重點行業利潤連續5年下降,僅及調控前的1/10;近幾年的宏觀調控政策則以結構性調控為主,2004年主要針對投資過熱,2005年重點調控房地產業,2006年則側重產能過剩行業,溫和適度和結構性調控政策平滑了經濟增長和企業效益的波動,“十五”期間投資增長率年均增長20.2%,企業利潤年均增
企業適應市場的應變能力顯著提升。近10年來,工業消費品行業利潤由于人口增加和居民消費能力的提高而呈持續穩定增長的態勢,投資品行業利潤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則呈輪動增長格局。1999-2000年正值電子行業景氣高峰和石油、鋼鐵等行業復蘇;2001-2002年石油、電子行業因景氣回落而利潤下降,煤炭、石化等行業則開始復蘇;2002-2003年汽車行業出現爆發性增長;2003-2005年采礦業利潤持續高增長;2003-2004年上半年鋼鐵、建材、機械等行業利潤階段性高增長;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鋼鐵、建材、汽車、機械、石化等行業利潤受宏觀調控影響回落;2006-2007年有色金屬、機械、汽車等行業利潤高增長;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鋼鐵、建材等行業利潤大幅回升,石油行業利潤則受油價回落影響而下降。
人民幣長期漸進式升值。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持續快于其他主要經濟體,人民幣升值壓力日益顯現,與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本幣快速大幅升值不同,我國政策取向上采取了可控的長期漸進式升值方式。漸進式升值在三個方面對企業經營和盈利增長構成積極影響;一是在升值前后由于幣值適度低估導致企業出口增長加快,由國內單一市場銷售擴展為國內外兩個市場,拓展了企業發展空間;二是在人民幣漸進式升值的過程中,出口企業有充分的時間消化升值的影響,同時又享受了進口成本降低的好處,從而避免了上世紀80年代日元快速大幅升
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上世紀90年代以來,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提高對我國工業企業盈利水平的提高作用日趨顯著。1994-2006年,企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9%,各年增速均超過10%,其中有4年增速超過20%。90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紀初,我國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減少冗員、主輔業分離使主業從業人員減少的“減員增效”措施,近幾年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則更多地依靠企業規模的快速擴張。2000-2006年,我國企業勞動生產率增長明顯持續高于世界主要經濟發達國家;尤其是1994-2006年,我國企業人均工資年均增長15%,低于勞動生產率4個百分點,勞動生產率明顯快于人均工資增長,單位勞動成本持續下降,這使得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在勞動者工資的持續上升中不僅沒有受到
資源性產品價格漸進式上漲。在2003-2006年石油價格持續上漲時期,我國經濟增長反而是近10年來最快的時期,企業利潤也保持持續大幅增長。其原因在于,近幾年資源性產品價格的突出特點是漸進式上漲,使下游企業有更多的時間消化,緩解了上下游產品價格傳導不暢的壓力。2003-2005年企業毛利潤率雖然持續下降,但隨著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相對穩定和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的大幅回落,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與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剪刀差縮小,使得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毛利潤率呈探底回升態勢,這說明下游企業逐漸適應了上游資源性產品價格長期漸進式上漲所導致的高成本壓力,越來越依靠內生盈利能力的提高推動利潤的持續增長。
來源:中國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