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億工程看風流豫光
——解讀8萬噸/年熔池熔煉直接環保治理工程
四月的天瓦藍瓦藍,恣意著放飛的夢想;四月的孔山又一次蠢蠢欲動,挺起了寬闊的脊背。豫光投資4.2億元的,經過長達5年的試驗,6個月的論證、交流,終于在今年4月份,在孔山南坡破土動工了!豫光又一次站在了行業的龍頭,丈量著“高”的尺度!
唱響冶煉之歌
“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綠色冶煉”一直是豫光的口號,時時刻刻回蕩在豫光的各個角落,回蕩在世界的上空。負責此項工程的項目部夏勝文工程師說:“還原爐的誕生在整個鉛冶煉行業位居第一,這第一不僅指我們豫光第一個自主研發出來,最重要的是目前在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綠色冶煉這條工業化生產線上它是最先進的。”
據了解此項工程建設規模為年產電解鉛8.2萬噸,硫酸6萬噸,次氧化鋅8000噸,銅浮選4932噸,陽極泥1027.5噸。包括行車上料,皮帶輸送,富氧底吹熔煉,還原熔煉,煙化提鋅,煙氣制酸等工序,又是一套完整的“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綠色冶煉”的熔煉一條龍。整個工藝采用公司研發的富氧強化氧化熔煉+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新工藝。這套工藝最突出的特點是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上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號召,利用高鉛渣的余熱,每年節約標煤15000噸,比原工藝節能30%,總體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更加節能,更加環保。
品嘗試驗之苦
談起5年還原爐試驗之艱辛,股份公司副總、熔煉三廠廠長王擁軍感慨到:“一次次的還原爐前不分晝夜地蹲、看、守、研究、記錄,上至領導下到工人都付出了太多的艱辛,能有今天的成績,是大家努力的結果。辛苦總算沒白費,也算是對公司有個交代。”
5年對于豫光來說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為了最終實現還原爐的成功,5年來豫光直接投資幾千萬元進行不同方面的試驗,從一次次的過程中總結出一次次的經驗和數據。積累是經驗、成功是經驗,失敗也是經驗。5年中還原爐前演繹了太多感人的場面:趙傳和副總躬身趴入爐中研究,蹭了滿身滿臉的灰;王擁軍副總從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領獎現場直接回到還原爐前,整整七天沒有和家人團聚,那紅腫的雙眼不放過一絲的波動。還有爐前的健兒們,他們一個個沖鋒在前,由于收塵設施不完整,放渣時,濃而難聞的氣味嗆的他們一次次簡直要窒息,就連附近底吹爐上工作的鍋爐工都忍受不了嘟囔:都要把我們嗆死哩,他們都不是正常人;爐況不穩定時趙大炮不顧腿傷堅持現場,同事勸他他就擺手說沒事、沒事,被分廠稱為輕傷不離火線的“英雄”;故障不斷的情況下,負責還原爐的機修工們爐前、爐后、爐內、爐外成了一個個熱爐上的螞蟻忙的不可開交,脫下工裝他們每個人的身上都還留著還原爐前的烙記。“軍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是他們共同的心血鑄就了今日還原爐的成功投產。
面對設計之難
困難總要有人征服,挑戰是豫光人的強項。夏勝文工程師談起這項工程設計慎重地說:“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理論≠實踐。把現在小試驗的理論放大到工業化生產需要進一步的論證,必須考慮到各種因素。工程順利與否,不能只取決于死板的圖紙,更取決于人的思想,給圖紙賦予生命。”
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他們除了和長沙院的合作外就只剩下自己。豫光的男兒走出小家,在豫光最前沿的陣地自己起火、做飯,過程雖然艱辛,但吃到嘴里卻是噴香。
為了更好地配合長沙院的設計,公司外派了許向波等人員長駐長沙院與他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反饋、催進度;項目部的負責人每月還要三番五次前往研究,對他們來說吃飯是設、睡覺是技,一頭扎進去就是一周。
堅定勝利之心
在這個項目上,豫光的領導層有一個共同的呼聲:“一定要把這個技術成功地用于工業化,然后推向市場,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創造社會效益。”
實現是結果,創造是價值。面對新的工藝,新的投入,新的發展,豫光的領導深信不疑:他們一定會成功。
五年來15次的試驗、巨額的投資;元月20日的工藝鑒定會上省科技廳、濟源市副市長、綜合院院士,以及豫光所有上層領導的親自參與;楊安國董事長多次就還原爐問題召開專題會議進行討論、布置,給予最多的考慮;每次設計院來人李繼紅總經理的親自接見等等,這些無不體現著領導的支持,因為我們豫光上下有著共同的目標:解決現在鉛冶煉生產中存在的環境及能耗等問題、實現綠色冶煉和清潔化生產的需要;實現工業化,提高自動化程度,讓工人擺脫污染、擺脫繁重的體力作業;讓新的技術成為豫光的資源,走向市場,優化整個鉛冶煉行業,實現社會經濟效益。
抬頭向前,豫光的前途無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