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嚴峻的資源形勢及對策
2008年07月11日 8:58 8209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新技術
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對資源呈現較高的需求。同時,我國多項重要資源面臨短缺并且人均資源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導致未來我國的資源供需形勢十分嚴峻。
土地資源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是:絕對數量較大,人均占有量小。我國內陸土地總面積約144億畝,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積約為12畝,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同時,我國土地資源相對貧乏,土地質量較差,境內有流動沙丘0.45億公頃,戈壁0.56億公頃,海拔4000米以上難以利用的高山1.93億公頃,難以利用的土地面積達2.93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30.68%。耕地資源中質量好的一等耕地約占40%,中下等耕地和有限制耕地占60%。我國國土面積中干旱、半干旱土地大約占一半,山地、丘陵和高原占66%,平原僅占34%。而且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工礦、交通、城市建設用地不斷增加,人均耕地不斷減少。同時,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致使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化、鹽漬化和草場退化面積不斷擴大而損失掉大片的良田。
礦產資源
我國礦產資源相對比較豐富,但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礦床比重很小,貧礦、難選礦和共伴生礦多,尤其是鐵、銅、鋁土、鉛、鋅、金等多為貧礦,難選比重大,開采成本普遍比較高,實際可供利用的資源比例較低。我國45種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銅和鋁等重要礦產資源人均儲量,分別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據國家發改委預測,到2020年,我國重要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可供儲量的保障程度,除稀土等有限資源保障程度為100%外,其余均大幅度下降,其中鐵礦石為35%、銅為27.4%、鋁土礦為27.1%、鉛為33.7%、鋅為38.2%、金為8.1%。可采年限石灰石為30年、磷為20年、硫不到10年,鉀鹽現在已是需遠大于供。我國能源供需方面煤炭、天然氣大體供需平衡,而主要是石油資源已遠不能滿足國內建設需要。從1993年我國石油由凈出口國轉化為凈進口國,進口量在逐年增長。
在礦產資源供需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我國的礦產資源浪費驚人,綜合利用率極低。我國礦產資源的綜合回收率平均不超過50%,綜合利用率約為30%。目前我國共(伴)生組分綜合回收率在40%~70%的國有礦山企業不足40%。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回收率為35%,黑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回收率僅為30%,比發達國家低20%。我國現有2000多座礦山尾礦庫存尾礦約50億噸,每年新增排放固體廢棄物3億噸,而平均利用率只有8.2%。目前我國國有礦山完全沒有進行綜合利用的占45%,全國20多萬個集體個體礦山基本上不搞綜合利用。根據我們的國情,我們應該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大國更加珍惜礦產資源,更加嚴格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綜合利用礦產資源。這是我們的根本出路。
水資源
我國是水資源緊缺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我國60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水資源污染、地下水超采和用水效率低下,進一步加劇了有限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森林資源和生物資源
據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普查,目前我國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在世界上排第6位,但人均量分別僅及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森林覆蓋率雖已達13.9%,但也僅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后。
我國物種資源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是世界上物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然而,我國的生物種類正在加速減少和消亡。聯合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出的740種世界性瀕危物種中,我國占189種,為總數的1/4。
應對資源緊缺的策略
培養新的資源倫理。回顧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適應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過程。早期的人類生活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是自然界的奴隸;逐漸地后期的人類特別是當代的人類,其主觀能動性被夸大,人成為自然界主人,在大規模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也受到了來自自然的反作用,感受到了各種自然資源危機與環境污染。人類為了自身生存,必須培養起一種新的資源倫理,學會統籌人與自然的關系,繼承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精華,做到尊重自然,科學合理地有節制地開發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努力維護地球的健康。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所謂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倡導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使得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
強化對資源節約的硬約束。節約,是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進行資源生態系統管理。隨著各項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措施的實施,各國的資源管理機構逐漸發現,傳統的單一追求生態系統持續最大產量的資源利用觀點已經不再適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資源管理也應從傳統的單一門類資源管理轉向系統資源管理,即生態系統方式管理。(來源:國土資源部信息 作者:王永生)
責任編輯: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