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熠熠生輝 創新有色金屬循環發展模式
2010年11月11日 14:44 11564次瀏覽 來源: 中國經濟網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試驗區地處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匯的中心地帶,面積達25.6萬平方公里,占青海省總面積的35.6%。自柴達木被列為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驗區以來,青海省圍繞“綜合開發、有效配置、循環利用、永續發展”的主線,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施生態立省戰略的主攻方向和重要途徑。
作為全國面積最大又地處少數民族地區的循環經濟試驗區,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最大的優勢是資源。柴達木已探明礦產86種,產地1050處,保有資源儲量潛在價值達16.27萬億元,占青海省資源總價值的95%,占全國的13%。其中,鉀、鎂、鋰、石棉、電石級石灰巖等礦產儲量居全國首位。鹽湖資源是柴達木最具特色的優勢資源。近年來,柴達木依托資源聚集且組合好、類型全、品位高、產業關聯度高等特點,積極探索一種專業集成、投資集中、資源集約、效益集聚的新型工業經濟發展新模式。
發展循環經濟,柴達木是在各方面基礎還十分薄弱、工藝技術“瓶頸”制約尚未突破、多種條件還不完全具備的情況下進行的。直接從資源開發環節起步發展循環經濟,面臨諸多新的難題。面對千載難逢的機遇,青海廣大干部群眾開拓創新,采取多項措施,促進了循環經濟快速發展。
作為青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戰場,5年來,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初見成效,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建設全面起步,在打造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驗區品牌上邁出堅實一步。
高起點編制發展規劃
試點起步時,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大力解放思想,以嶄新的思路編制高起點的規劃,力爭做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排頭兵、做構建和諧社會的排頭兵,在“提升壯大特色產業、推進新農村建設、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著力改善民生”4個方面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八百里翰海,認識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的高潮跌宕起伏,各種學習班、研討會、專題講座、考察活動等紛紛展開,發展理念在碰撞中統一、提升:
有項目就上、有回報就行的隨意發展觀念讓位于科學編制規劃、規范有序建設的理性發展理念;
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各自為政的利益觀念逐步讓位于打破地區界限、全州一盤棋的集約發展理念;
注重眼前、有商就招的急功近利觀念被圍繞延長產業鏈條和資源綜合利用的挑商、選商行為所替代;
破除了只有原礦才是資源的資源觀,建立起廢礦、廢水、廢氣也是資源的新型循環資源觀;
以工業循環的理念謀劃農牧業發展,為產業鏈延伸、產品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合理布局產業。
根據資源稟賦和區位特點,柴達木不斷完善“依托交通干線,圍繞優勢資源,培育特色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一區多園”的工作思路,高標準、高質量編制完成了《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并獲國家批準。總體規劃明確,依托柴達木盆地豐富的鹽湖、油氣、金屬和煤炭資源,構建了以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為核心的鹽湖化工、油氣化工、金屬冶金、煤化工、特色生物和可再生能源六大循環經濟主導產業發展體系。同時,他們還先后編制完成了《柴達木循環經濟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規劃》、《海西州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規劃》、《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規劃》、《青海省海西州風電場規劃》,以及格爾木、德令哈、烏蘭、大柴旦工業園區產業發展規劃等26項重大規劃、開發方案,制定出臺《海西州異地辦企業利潤分成辦法》。
通過充分研究論證和編制規劃,試驗區的發展思路更加清晰,產業鏈條更加系統完善,項目布局和地區分工更加科學合理,工作重點更加明確突出,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系統、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工作方案和實施措施,基本形成了一個較為系統的規劃體系,在整個盆地清晰地樹立了產品之間、產業之間、地區之間大循環、大發展的理念。
責任編輯: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