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熠熠生輝 創新有色金屬循環發展模式
2010年11月11日 14:44 11562次瀏覽 來源: 中國經濟網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奠定區域發展堅實基礎
驅車穿越柴達木盆地,但見公路寬闊平坦,鐵路通向天際,輸電線路貫穿東西,自動化通信四通八達,水利設施日益配套,綠色面積逐步擴展。特別是這里的人,更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振奮的精神面貌和嚴謹務實的作風,讓記者感受到他們的熱情與活力。
此情此景,使記者不禁想起10年前的一段往事:那時,青海省委、省政府在京召開柴達木資源開發研討會。會后,來柴達木考察項目的不少,可沒一家有結果。原因在哪里?在于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太差,綜合服務功能跟不上。
如今的柴達木盆地基礎設施建設今非昔比。海西州緊緊抓住國家和省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時機,以改善發展環境為重點,多渠道籌措落實資金91億元,實施了一批重大電力、通信等項目,水利、電網、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顯著提升。交通方面,青藏鐵路西格段增建二線工程、烏蘭焦化工業園鐵路專用線、格爾木至老茫崖二級公路、315國道綠草山至黃瓜梁、當金山至黃瓜梁西部通道等交通運輸項目建成投運,當金山至大柴旦、察汗諾至德令哈等6條高速公路開工建設;電網方面,330千伏湟源—德令哈—格爾木、格爾木至甘森,110千伏烏蘭至德令哈II回路、錫鐵山—魚卡、熱水—江倉木里專屬供電區輸變電工程等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大電網覆蓋面積達25萬平方公里,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水利方面,開工建設下灣水庫和格爾木河、巴音河、布哈河河道治理工程;園區設施方面,德令哈、格爾木、東部、西部四個工業園區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項目陸續開工建設和建成投運,重點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使長期困擾試驗區發展的“瓶頸”制約得到緩解,為試驗區集聚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大力改善基礎設施,5年來,青海相繼出臺了《青海省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意見》、《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循環經濟項目認定管理暫行辦法》、《青海省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按照國家發布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逐步建立健全了循環經濟指標評價體系。近期,青海省首次召開循環經濟大會,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發展的若干意見》,這給由先期探索階段轉入全面加快發展新階段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注入強大的動力和活力,為有效破解試驗區建設五年來積累的困難和遇到的難題帶來新的希望和憧憬。
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與優化,使柴達木盆地招商引資工作有了更多的“底氣”。5年來,他們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有效結合,共簽約項目188個,簽訂協議資金965億元。其中,落地項目116個,到位資金281億元。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大企業如中航集團、中農集團、中鹽集團、加多寶集團、西部鎂業、五彩礦業、浙江海虹等落地柴達木。借助外力、多元投資已經成為試驗區加快推進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凝聚思想與行動的合力,凝聚管理與服務的合力,試驗區創新方法,完善機制,堅持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不動搖的做法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實踐中他們推行了領導在一線指揮、干部在一線鍛煉、決策在一線落實、問題在一線解決的“一線工作法”及新上項目抓開工,在建項目抓進度,竣工項目抓達產,招商項目抓落地的“項目四抓法”,使得把項目建設擺在經濟工作首要位置的思路求實有效、落地有聲。
從2005年到今天,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已經走過了不平凡的5年。5年來試驗區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寶貴經驗,闖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新路,為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責任編輯: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