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不清手續煩瑣 家電以舊換新叫好難叫座
2009年08月10日 10:10 11920次瀏覽 來源: 中國環境報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作者: 劉紹仁
手續煩瑣亟待簡化
廢舊家電換購流程十分煩瑣,許多業界人士呼吁“以舊換新”簡化手續,避免重蹈“家電下鄉”覆轍,后者由于手續過于煩瑣備受各界詬病。
按照國務院批準的《方案》,消費者“以舊換新”的大致流程是:消費者通過網絡或者電話提出交售舊家電,然后回收企業上門收購舊家電,并向消費者開具國家統一印制的家電“以舊換新”憑證;消費者憑證向中標的家電銷售商購買新家電,銷售商按新家電售價扣除補貼后的價格賣給消費者,后憑借發票存根和相關記錄向財政部門申領補貼;廢舊家電拆解處理企業憑收購發票底單及有關記錄,到當地財政部門申領運費補貼。
而家電生產企業則向消費者公告“以舊換新”家電產品的規格、型號和參考價格;回收企業收購的舊家電交售給拆解處理企業進行拆解處理;拆解處理企業向回收企業墊付運輸費用,并開具發票;財政部門根據拆解處理企業實際回收量,按照回收運輸補貼標準給予運費補貼。回收后再流通的舊家電不予補貼。
從上述整個換購流程不難看出,其規定顯得十分煩瑣。因此許多業界人士呼吁“以舊換新”簡化手續,避免重蹈“家電下鄉”覆轍,后者由于手續過于煩瑣備受各界詬病。
在“以舊換新”如火如荼開展之時,如何保證將來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制度化?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一位負責人透露,他們正針對即將實施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中明確標準化的任務,正擬定相關的技術規范,按照“生產者責任延伸”的理念,研究好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在回收處理過程中的責任和標準化問題。這就意味著,原來用戶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過程的被動局面將改變,生產者就成為最直接的擔責者。
相關配套需要跟進
有效解決制造商、銷售商、消費者分攤廢棄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費用的問題,是電子廢棄物產業化健康良性發展的基礎,也是“以舊換新”政策能繼續實施下去的保證。
盡管仍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但“以舊換新”《方案》的實施,卻為廢舊電器回收以及正規處理打開了一條新的途徑。
在記者的采訪中,也注意到一些專家對此提出的一些更好的建議。中國環氧樹脂行業協會一位專家表示,電子廢棄物的綜合利用主要涉及機械處理、濕法冶金、火法冶金以及生物方法等。由于機械處理方法具有污染小,可進行資源綜合回收的優點,目前得到廣泛的應用。事實上,正規工廠對電子廢棄物經拆解、破碎、研磨、分選等每一道工序,都是專業性很強、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加快對這些工序的關鍵技術研究,對于降低處理電子廢棄物的成本,加快電子廢棄物的產業化進程大有裨益。因此,政府應鼓勵各級科研部門開展專項研究,并予以經費支持。
這位專家表示,如何有效解決制造商、銷售商、消費者分攤廢棄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費用的問題,使企業得到足夠的原材料,取得一定的經濟利益,是電子廢棄物產業化健康良性發展的基礎。
為此,這位專家建議,可以借鑒國外的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度,由制造商負責電子垃圾的回收和處理。制造商可委托企業成立專門的電子廢棄物處理工廠,實行市場化運作;銷售商有回收電子垃圾的義務;消費者有交還電子垃圾給制造商或銷售商的義務。銷售商在銷售電子產品的時候,加收一筆由消費者承擔的電子廢棄物處理費用,待產品報廢后,一旦消費者交還廢棄電子產品,將得到部分費用作為獎勵。
有關專家還認為,應加大力度向生產廠商宣傳回收廢棄電子產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關注企業的綠色產品設計,將一些不可回收部件設計成可以回收利用的物質,降低對環境的危害。另一方面,媒體應加強宣傳電子廢棄產品回收制度,同時要引導和鼓勵消費者優先購買對環境有利的電子產品,以及對電子產品廢棄后負責到底的企業的產品。
據了解,北京市在《方案》出臺后,較全國其他省市先行了一步。目前他們正著手進行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相關配套法規,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企業將有望享受免征增值稅的優惠政策。同時還將開展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的研究制定工作,參照汽車拆解企業的稅收管理辦法,將給予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企業免征增值稅的政策優惠,并對電子廢棄物回收企業實行資質管理,取締非法回收點,在回收廢舊報紙、紙制品包裝盒、廢塑料的同時,增加回收廢舊家電。
責任編輯:小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