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供應鏈話語權危機 誰在賤賣我們的稀土
2009年09月15日 9:15 27780次瀏覽 來源: 現代物流報 分類: 稀土 作者: 楊達卿
該怎樣保衛稀土?
有專家表示,我國雖然擁有全球最多稀土礦,但按照目前過剩開采,30年后,內蒙古包頭白云鄂博稀土將被掏空;再過20年,江西稀土資源將開采窮盡;14年后,曾經世界儲量最大的中國鎢礦資源,將化為烏有。而美國、澳大利亞等稀土資源國卻封存自家礦藏,做戰略儲備。中國急須加強稀土資源的戰略保護。
2005年,商務部和海關開始禁止“稀土原礦”出口,并大幅上調了稀土的出口稅。2009年4月,國土資源部進一步采取降低國內產能等措施。目前工信部已經編制出《稀土工業發展的專項規劃(2009年~2015年)》,強化資源控制。
但這些政策基本多是被動的防守。靠采取限制出口,壓縮產能保護稀土能源安全,還不夠。
市場經濟下的能源安全已經不是擁有與否的問題,因為我們擁有的未必是我們駕馭的。更重要的是能運用資本、技術、管理駕馭資源。貴州的爛泥溝金礦、遼寧的貓嶺金礦、云南的播卡金礦被國土資源部稱為三大世界級的金礦。但如今三大金礦雖在國土之上,卻已不屬于我們:他們分別被澳大利亞的澳華黃金、加拿大的曼德羅礦業公司、加拿大的西南資源公司掌控,外資控股比例分別高達85%、79%、90%。如何駕馭能源供應鏈?
首先,要駕馭這些資源首先需要強勢的民族企業。因為稀土市場的近170家企業,分散生產,產業協同差,才造成其整體競爭力差。在這方面五礦集團和包鋼集團已開始行動,去年11月,五礦集團聯合贛州企業成立了五礦稀土(贛州)股份公司,欲建成世界最大集采選、加工、物流、應用一體化的稀土企業集團。去年12月,包鋼稀土聯合部分子公司及其他企業組建了內蒙古包鋼稀土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對當地稀土產品統一收購、定向銷售,強化供應鏈完善。建立包括開采、加工、運輸、儲藏、配送、回收一體化的全物流體系。
其次,亟待本土企業強化橫向聯合協作。在全球化供應鏈中,中國企業缺乏橫向協作,每個企業單并作戰,犧牲大量原料和土地等成本,卻得利最少。日本財團經濟研究專家白益民指出,中國在能源物資供應上可學習日本財團模式。日本在鐵礦石、石油能物資,以財團銀行做后盾,以商社做供應鏈組織者,集團內外企業相互參股,互派董事,互換市場信息,相互制約,規范發展的局面。協同完成對能源物資的掌控。
再則,中國稀土行業要建立行業中介組織。中國擁有稀土資源超過石油輸出國組織擁有的石油比例,但石油輸出國組織可以為聯合起來為油價定調,而中國沒有類似的強勢稀土行業組織。在對外出口貿易中,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各自談價,反而被外資企業分兵瓦解。
另外,需要本土稀土行業企業升級技術,推進應用。我國稀土消費85%用于冶金、機械、石化、玻璃、陶瓷等傳統領域,僅13%用于新材料等高技術領域,低于日美等發達國家35-40%的水平,也低與19%的世界平均水平。若不能運用現代科技開發應用,中國稀土資源依然可能為人所用,我們依然不能掌握供應鏈的制高點,掌握產業話語權。
三 更多的沙場
中國能源物資供應鏈安全問題,不只是在鐵礦石、稀土等領域,還包括石油、煤炭等領域。這些能源市場同樣存在著諸多供應鏈問題。能源供應鏈,尤其全球化的能源供應鏈是個漫長的鏈條。它包括上游礦山等能源產地勘探、開采,中游的生產、貿易、運輸,下游的儲備、加工配送等,其中交叉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在能源供應鏈安全建設中,中國企業不但要強化縱向供應鏈,還要強化橫向的貿易、金融、物流等關聯企業方面的協作共生,合縱連橫成就中國堅實的能源供應鏈。
責任編輯:劉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