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科研情
記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蔣繼穆
2012年12月17日 11:2 12204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新技術 作者: 李幼玲
首次將拷貝爐移植有色行業
蔣繼穆大學畢業后對設計充滿了濃厚的興趣,被分配到原北京有色設計研究總院。初來乍到,他常常問老同事設計怎么做?同事們幽默打趣他:“天下文章一大抄,設計就是天下圖紙一大抄。”而蔣繼穆認為設計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千篇一律。每做一個項目,都應該有所改進,有所創新。他所從事的第一項研發工作,是為甘肅白銀鉛鋅密閉鼓風爐試驗廠進行設計。要求采用列管式金屬換熱器,將送入鼓風爐的空氣預熱至600℃以上。當時國內還生產不了這種耐高溫的金屬材料,如果申請進口,時間非常緊張。關鍵時刻,蔣繼穆在報紙上看到中科院葉祖佩在首鋼做三高試驗,用1200℃的石球熱風爐,替代800℃的拷貝式熱風爐這一消息。用拷貝式熱風爐替代金屬換熱器的想法在他腦海里閃過,當時這一想法得到了冶金部劉學新副部長的大力支持。于是有色行業第一個將鋼鐵用拷貝爐成功移植,解決了試驗中的工程難題。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創新理念的實施,對于像蔣繼穆這樣剛進入科研單位的年輕人來說,創新思維就像一盞明燈,指引著蔣繼穆在漫長的科研道路上更加充滿信心。
項目成功走出國門
創新理念讓蔣繼穆嘗到自信的甜頭,他認為搞創新,要了解別人所了解的,要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
上世紀70年代,我國在援助阿爾巴尼亞愛爾巴桑鎳鈷廠的設計與研發方面,蔣繼穆針對沸騰爐還原紅土礦水煤氣消耗量過大的問題,大膽提出加強設備密封與檢測,打破煤氣負壓操作禁區的煤氣循環利用方案。該方案成功實現了煤氣的循環利用,并且煤氣單耗由400m3/t礦降至120m3/t礦,大幅度降低了焙燒工藝成本;為節約外匯成本,蔣繼穆通過組織考察,自行設計,開發出1100℃的鎳塊網帶式燒結機,這一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該樣機一舉成為上海電爐廠樣本的標準產品。
1979年,蔣繼穆接手新加坡金必得公司高難度技術的錫渣富集鉭鈮的研發工作,經過三年多的方案擴大試驗,鉭鈮由1.2%,富集>7%,富集比優于德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的專利水準。1984年,他前往新加坡指導投產工作,項目取得圓滿成功,為國家獲取專利費用30萬美元。
回國后,蔣繼穆開始主持中原黃金冶煉廠的設計工作,憑著深厚的專業功底和堅持不懈的追求精神,開發出國內沸騰爐漿式進料新工藝,取消了精礦干燥工序,不僅降低了投資,防止了干燥煤灰對金的吸附,使金的回收率大幅提高。他打破常規,第一個將有色行業的沸騰爐進行露天配置,使沸騰爐車間投資降低,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責任編輯: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