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城市礦產 狠抓礦產資源節約利用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2013年12月17日 9:48 8694次瀏覽 來源: 求是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五)以健全法律法規、創新體制機制為核心,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必須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一是進一步健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要加快“立改廢”進程,盡快完善生態環境、土地、礦產、森林、草原等方面保護和管理的法律制度,全面清理修訂現有法律法規中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不一致的內容,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等法律法規。與此同時,要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提高執法工作的權威性。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是進一步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管理必須有標準。要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指標全面納入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考核評價體系并加大權重。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要對已有的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環境影響評價、節能評估審查、土地和水資源管理等制度規定,進行全面修訂完善。要加強監督、嚴格獎懲,使各項制度成為硬約束。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三是進一步健全市場體制機制和經濟政策。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逐步將資源稅擴展到占用各種自然生態空間。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六)以促進綠色、低碳消費為重點,加快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全社會所共享。必須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理念、生態道德,構建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態文明建設牢固建立在公眾思想自覺、行動自覺的基礎之上,形成生態文明建設人人有責、生態文明規定人人遵守的良好風尚。
一是加快培養生態文明意識。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提高了,也就有了參與的動力和積極性,但意識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長期的教育引導。要建立制度化、系統化、大眾化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做好國情認知教育,普及環境科學和環境法律知識,大力宣傳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危害性,讓群眾認識到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緊迫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充分理解和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為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奠定廣泛、堅實的社會基礎。要努力使生態文明成為主流價值觀并在全社會普及,通過讓生態文明知識理念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提高青少年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重要性認識,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道德觀。
二是積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改變不合理的消費方式。當前,要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為契機,堅決反對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引導居民合理適度消費,鼓勵購買綠色低碳產品,使用環保可循環利用產品,深入開展反食品浪費等行動,使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
三是有效發揮公眾監督作用。公眾對生態環境的監督最直接、最有效。要主動及時公開環境信息,提高透明度,更好落實廣大人民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積極發揮新聞媒體和民間組織作用,自覺接受輿論和社會監督。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關系到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偉大復興,任務艱巨繁重而又光榮。“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責任編輯:小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