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再生鉛行業如何實現綠色轉型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金屬分會科技環保部主任尚輝良專訪
2014年03月26日 10:41 8800次瀏覽 來源: 中國環境報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近兩億輛,而其動力電池90%以上配備鉛蓄電池。這些電池的壽命基本在兩年左右。由此測算,我國年均產生的廢鉛蓄電池保守估計在150萬噸以上。
廢鉛蓄電池中含有大量鉛離子的酸性電解液,處理不當將對環境產生極大污染。2012年以來,工信部會同環境保護部等陸續發布了一系列與再生鉛產業相關的政策法規,進一步規范鉛酸電池和再生鉛產業發展。《再生鉛行業準入條件》發布實施一年多來,產業發展現狀如何?環保監管趨嚴形勢下,行業能否實現“綠色”轉型?近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金屬分會科技環保部主任尚輝良就相關問題接受記者專訪。
行業挺過環保嚴冬
集中度、先進產能利用率有所提升
記者:從2012年起,相關環保政策密集出臺,對我國再生鉛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
尚輝良:2013年,中國再生鉛產量為150萬噸,同比增長7.1%,約占當年精鉛消費量的30%以上。受重金屬污染防治影響,2013年產業整體形勢較為嚴峻。價格低迷、消費疲軟等因素導致大部分再生鉛企業處置廢電池意愿不高。但受國內汽車保有量快速增加以及各地支持節能環保產業利好政策等因素影響,部分規模廢鉛酸蓄電池回收處置項目產能陸續釋放。總體看,中國再生鉛產業在經歷了2012年環保嚴冬期后,已逐步恢復平穩運行。
此外,通過2011年以來多次環保核查專項行動,我國再生鉛產業集中度也明顯提高,先進產能利用率有所提升。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底,中國再生鉛行業現有產能(含生產和在建)300萬噸以上(不含非法小冶煉產能),再生鉛產業先進產能利用率超過50%。
由于受越來越嚴厲的環保核查的影響,以及“兩高”公布《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3年各地對新建再生鉛項目審批較謹慎,一批技改項目陸續開工建設。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新建再生鉛升級項目的企業包括江西金洋金屬有限公司年處理10萬噸廢鉛酸蓄電池資源綜合利用遷建項目、太和縣大華能源科技公司年產10萬噸再生鉛精煉及深加工項目等12個重點項目。
企業當自強
園區化、循環經濟是發展方向
記者:2013年,環境保護部公布了兩批通過核查的鉛蓄電池和再生鉛企業名單,僅24家入圍。作為國家淘汰落后產能的重點行業,2015年底前將淘汰未通過環境保護核查、不符合準入條件的落后生產能力。如此嚴峻形勢下,再生鉛企業如何應對?
尚輝良:2013年以來,各地環保監管越來越嚴,山東、河北等再生鉛產業重點區域尤為突出。受大氣污染治理、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影響,河北地區環保力度逐漸加強,不達標再生鉛廠全部被
查處關停。山東臨沂地區針對冶煉爐及冶煉設備進行環保整治,對不達標再生鉛廠進行停產或者銷毀冶煉爐處理。經過這輪環保風暴整治后,重點區域再生鉛行業產業結構有望進一步優化。
為積極應對日益嚴格的環保監管,我國再生鉛產業正逐漸向園區化方向轉變,江蘇新春興再生資源公司、湖北金洋冶金股份公司、安徽華鑫鉛業集團、陽煤集團山西吉天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再生鉛企業已相繼籌建再生鉛園區,并引進下游鉛蓄電池企業,在園區或產業集聚區形成再生鉛閉合循環生產模式,對地方循環經濟發展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目前,已建成江蘇邳州循環經濟產業園再生鉛集聚區、谷城再生資源園區、安徽田營循環經濟工業區、山西吉天利循環經濟科技產業園區等6~8個初具規模的再生鉛產業集群。
同時,一些企業也在積極通過自身技術創新引領行業的“綠色”轉身。由超威集團聯合北京化工大學開發的“原子經濟法回收鉛技術”已進入產業化推進階段,正在推進“鉛酸蓄電池生產及回收處理清潔化”環保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新鄉市亞洲金屬循環利用有限公司成為工信部、財政部組織的“2013年工業清潔生產示范項目”實施單位;湖北楚凱冶金公司廢鉛酸蓄電池回收循環利用技術獲得湖北省老河口市科技獎勵。
此外,湖北金洋冶金公司聯合華中科技大學聯合開發的“廢鉛膏有機酸浸出及低溫焙燒制備超細鉛粉技術”、廣東建航再生資源技術公司自主開發的“廢鉛酸蓄電池全循環高效利用工藝技術”、湖北楚凱冶金公司聯合武漢科技大學聯合開發的“廢鉛酸蓄電池鉛膏制備檸檬酸鉛技術”等3項廢鉛酸蓄電池濕法處理技術均已完成實驗室研究,并開展了中試實驗,已具備工業化條件。
責任編輯: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