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2009年05月31日 10:3 14690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報廢汽車、廢舊五金、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廢紙廢塑料、廢輪胎廢橡膠等廢舊物資迅速增加。其中的一些經過回收和加工處理,可以重復利用或再生利用,這就為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文中在對廢舊物資回收、分類、流通和加工利用等活動的系統研究基礎上,總結我國再生資源的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以便為制定相關政策奠定基礎。
1 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自然資源人均擁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長期存在。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修舊利廢、物盡其用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優良傳統,是提高資源效率的重要途徑,也是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文化基礎。
1.1 再生資源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從總體上看,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日臻完善,我國再生資源產業規模逐步擴大,區域性集散市場初步形成,技術水平有所提高。
回收體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功能逐步完善。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建立了各級物資(包括金屬回收)和供銷合作社廢舊物資回收公司兩大體系,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完善的廢舊物資回收系統。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臻完善,按照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的回收體系,由于回收人員的分流、改行或退休而逐步萎縮;特別是物資管理部門撤銷以后,一些地方物資和供銷社系統的回收公司所起的作用在下降。另一方面,進城務工農民大量進入回收行業,以企業或工業園區為龍頭的、利益導向的社會回收體系也逐步發展壯大,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有關研究表明,全國每年約50萬t廢鋁、40萬t廢銅、30萬t廢鉛是由社會回收體系回收起來的。廢舊物資回收體系的調整和發展,為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形成一些區域性集散地和交易市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特別是城市居民日常用品更新速度的加快,淘汰下來的一些物品還有大半新、甚至是全新的,可以繼續利用,從而帶動廢舊物品從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農村的二手貨的流通,這可以從不少城市周邊分布廢物回收、加工、交易市場得到佐證。同時,隨著國內資源供應緊張,廢料進口成為沿海港口附近地區出現的一種新產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區,進口、拆解廢金屬逐步發展形成較大的產業規模;山東、河北等省也是進口拆解廢金屬產業發展較快的地區。中部地區的湖南汨羅、永興等地,再生資源產業發展初步形成特色。
再生資源利用企業的技術水平有所提高。在調研中發現,盡管我國大量的中小型再生資源企業技術水平較低,主要是小作坊或手工操作,但形成規模的一些企業,加工利用技術水平較高,一些企業引進國外的先進生產線;一些企業聯合國內外的科研院所開發研制了適合中國廢物特點的處理設備或裝備,有些設備或裝備已經出口到國外;一些合資或外資企業使用先進的裝備和生產設備。所有這些,有效促進了我國再生資源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
1.2 再生資源產業發展取得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據有關研究,“十五”期間,我國回收的再生資源總量約4億t,年均回收量約8000萬t,年均增長率在12%以上。2006年,我國廢金屬、廢塑料、廢紙等主要再生資源的回收總量達10275.5萬t,總值2420.98億元,占當年GDP(20.94萬億)的1.15%。
責任編輯:小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