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產業發展有了多重保障
2013年03月20日 9:19 9459次瀏覽 來源: 中國科技網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打開市場,經濟政策更給力
在《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之前,我國關于循環經濟的政策、法律法規也不在少數。2005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十一五”規劃也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列為基本方略。2009年,循環經濟法實施,對循環經濟給出了定義:所稱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去年12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明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在這些基礎上,《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有哪些具體有利的措施,能夠確保目標有效實施呢?
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其官網上介紹,《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提出了八個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完善循環經濟政策,具體包括產業、投資、價格和收費、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健全法規和標準,完善循環經濟促進法相關配套法規規章,研究制定限制商品過度包裝條例、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管理辦法等,建立健全循環經濟相關標準和計量檢測體系。三是加強循環經濟管理和監督,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加強循環經濟管理,探索市場化管理機制,加強監督檢查。四是強化循環經濟技術和服務支撐,加快共性關鍵技術開發,加大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健全循環經濟服務體系。五是建立循環經濟統計評價制度,建立統計核算制度和數據發布制度,制定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把資源產出率作為評價循環經濟發展成效的綜合性指標,加強統計能力建設。六是強化循環經濟宣傳教育和人才培養,普及循環經濟知識,宣傳典型案例,推廣示范經驗,在全國建設一批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把循環經濟理念和知識納入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相關課程。七是加強循環經濟交流與合作,利用各種國際交流平臺,創新合作方式,宣傳循環經濟理念和模式,建設中日韓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共同推動綠色發展。八是加強循環經濟組織領導,國務院建立健全發展循環經濟組織協調機制,研究有關重大問題,部署重大任務,把握實施進度和效果,進行定期監督檢查。
對于擴大市場來說,經濟政策無疑是最給力的。“戰略”提出,推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價格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試行居民用電階梯電價制度,完善電力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加大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實施力度等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此外還包括設立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鼓勵銀行對循環經濟項目給予多種信貸方式等財政、金融政策。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要依靠頂層設計
發展循環經濟與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密不可分。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據發改委負責人介紹,《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實際上就是對如何推進循環發展做出總體部署和安排,是實現循環發展的具體行動,從而通過循環發展帶動綠色發展和低碳發展。《戰略》明確了提高資源產出率、土地產出率、水資源產出率等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具體目標,較為完整地提出了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發展循環經濟的具體政策措施,同時對各行業、各領域和全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做出了具體安排部署。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頂層設計十分重要。高吉喜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從整體上來看,建設一種生態文明的生產方式,一定要高效和和諧。所謂高效,就是說產出率要高,資源和能源消費要少,所謂和諧就是說環境和經濟要協調發展、區域之間要統籌發展。
在高吉喜看來,“所有的資源要素都有資源屬性和環境屬性,比如一塊林地,既可以砍下來去賣錢,也可以不砍用來保持水土。過去我們更多地強調資源屬性,因為可以直接看得到,有直接效益,但是環境屬性是潛在的、長期的,因不能帶來明顯的直接效應而往往被忽視。”我國現在提出了生態文明,各個部委應思考如何統籌協調這兩個屬性。“從實際操作上,最關鍵的是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我國,對一些自然條件較差的地方,在開發的初始,政府給予必要的生態補償非常必要,要靠外部的輸血形成良性互動。”他這樣說。
如此說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產業結構布局、發展方式和人們的消費習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能夠建立當地的生態承載力,包括環境容量,和資源稟賦相適應的產業結構,這一點和環境保護是非常重要的”,高吉喜委員如是說。
責任編輯: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