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城市礦產 狠抓礦產資源節約利用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2013年12月17日 9:48 8692次瀏覽 來源: 求是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稕Q定》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充分表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決心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努力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態,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理念的重大進步。建設生態文明,不是要放棄工業文明,回到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
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疊加階段。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各種矛盾和問題也開始集中顯現。我們黨把握規律,審時度勢,及時作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第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一直以來,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的基本國情?,F在還應看到,能源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不強也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情。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粗放的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2012年,我國經濟總量約占全球的11.5%,卻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鋼、43%的銅、54%的水泥;原油、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56.4%和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量已居世界第一。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的增長模式,努力走出一條代價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續的發展路子。
第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首先要保障好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人民群眾過去“求溫飽”,現在“盼環保”,希望生活的環境優美宜居,能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氣、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們必須下大氣力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以實際效果取信于民。
第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擁有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美麗中國正是承載著這一美好愿景。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第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文明既關系民生福祉,也關系民族未來。大自然哺育了我們的祖先,給予了我們生存與發展條件,還將養育我們的子孫后代。“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我們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把資源利用好、環境治理好、生態保護好,切實維護大自然對人類的永續供養能力,讓大自然能夠更好地休養生息,給子孫后代留下更大的發展空間。
第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當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維護生態安全日益成為全人類的共同任務。中國已與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必須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盡自己所能承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更好地彰顯負責任大國形象,為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
立足戰略全局,運用底線思維,注重宏觀思考,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全面認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才能激發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進一步堅定信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ㄒ唬┦澜缟鷳B環境保護的趨勢
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的當今世界,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也呈現不少值得高度重視的新態勢、新特征。
一是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各國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和國際公約相繼問世,標志著全世界對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已達成共識,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一起成為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目前,國際社會正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可量化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在各國發展決策中的地位。
二是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手段。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國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和對自然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其背后伴隨著巨大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發展權益之爭。一些發達國家為維持既得利益,保持全球競爭的領先地位,通過設置環境技術壁壘,打生態牌,要求發展中國家承擔超越其發展階段的生態環境責任。
三是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許多國家希望通過綠色發展,既保護生態環境,又推動經濟復蘇,進入強勁可持續增長軌道。近幾年,一些主要經濟體紛紛實施“綠色新政”,采取一系列環境友好型政策,努力把綠色經濟培育成為新的增長引擎,確立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ǘ┪覈鷳B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32字環保方針。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把環境保護確定為基本國策,強調要在資源開發利用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將環境與發展統籌考慮,把可持續發展確定為國家發展戰略,提出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把建設生態文明確定為國家發展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明確提出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探索中,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不斷豐富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些重要理論和戰略思想指導下,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初步建立了能源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資金投入力度持續加大,節能減排、循環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斷加強,取得了明顯成效。過去五年全國財政用于節能環保投入累計達1.14萬億元;2012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五年前下降17.2%,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減少15.7%和17.5%;全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十年前減少一半以上;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提高到87.3%,火電脫硫比例提高到90%以上;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牧區草原質量出現好轉,沙漠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
?。ㄈ┪覈鷳B文明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正確認識新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要堅持“兩點論”,既要看到成績,更要看到問題,清醒認識發展階段不可避免會遇到的問題,高度重視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主要表現在:一是能源資源約束強化。人多地少、水資源緊張的問題日益突出,保障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安全的難度越來越大。二是環境污染比較嚴重。我國相當部分的城市達不到新的空氣質量標準。今年春天中東部地區特別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較大面積、較長時間、較高污染霧霾天氣。東北部分城市秋季也出現嚴重霧霾天氣,影響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再次凸顯了我國大氣污染形勢的嚴峻性。全國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飲用水安全問題不容忽視,有的地區重金屬、土壤污染比較嚴重。三是生態系統退化問題突出。我國森林覆蓋率不高,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退化草原面積比較大,自然濕地萎縮,河湖生態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呈現下降趨勢。四是國土開發格局不夠合理??傮w上存在生產空間偏多、生態空間和生活空間偏少等問題,一些地區由于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已經接近或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極限。五是應對氣候變化面臨新的挑戰。我國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大,減排任務繁重艱巨。六是環境問題帶來的社會影響凸顯。一些企業違法排污造成環境污染,群眾和社會反響比較大。
我國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有著歷史的、自然的原因和過程,與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密切相關,是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也與我們思想認識和工作不夠到位、體制不夠健全有關。有的地方在發展中片面追求速度,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增長;相關法律、政策和考核體系還不能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堅決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使生態環境逐步改善、不斷優化。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經過較長時期艱苦不懈的努力。歐洲的萊茵河重見清澈,英國倫敦摘掉“霧都”帽子,美國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治理,都經歷了數十年時間。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是第一要務,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而我國底子不厚、財力不強、技術水平不高一時難以改變,因此治理環境污染、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既要堅定信心,也不能急于求成,既要打攻堅戰,也要打持久戰,需要統一思想認識,堅定不移地積極穩妥推進。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務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必將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大動力。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風,堅定信心,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務必抓出成效。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總體上要把握六個重要原則:一是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動力。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二是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本理念。始終牢記破壞自然就是損害人類自己,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把人類活動控制在自然能夠承載的限度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三是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基本要求。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保護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兩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廢,要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的道路。四是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基本方針。在資源利用上把節約放在首位,在環境改善上把保護放在首位,在生態建設上以自然恢復為主,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五是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基本路徑。把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作為轉方式、調結構、上水平的重要抓手,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六是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多方參與、全民行動的基本工作格局。政府要發揮引導、支持和監督作用,企業要積極承擔重要責任和義務,每個人都要養成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習慣。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工作安排上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節能降耗和當前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氣、水及土壤等污染治理,加大工作力度,制定和實施治理行動計劃,成熟一個、推出一個、落實一個,不斷取得成效;一手抓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著眼全局,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導向,確保完成“十二五”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指標,到2020年初步形成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生態文明。
(一)以主體功能定位為依據,加快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要根據我國國土空間多樣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統籌人口、經濟、國土資源、生態環境,科學謀劃開發格局,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一是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完善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相配套的法規和政策,加強規劃實施監督,在推動科學發展中形成各功能區的區域特色和競爭的比較優勢。
二是大力提高城鎮化集約智能綠色低碳水平。城鎮化蘊含著巨大的需求潛力,只要規劃好、布局好、建設好,就可以有效促進集約開發、均衡協調發展。但城鎮也是消耗能源資源、排放溫室氣體的主體,未來我國將有一億以上的農村人口逐步定居城鎮,能源資源保障和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很大。因此,從編制規劃到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各方面,都要融入生態文明理念,積極推廣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設,大力發展綠色交通,注意適當添綠留白,同時實施嚴格的用地、用水、用能節約管理,加強環境污染防治。
三是大力建設海洋強國。我國是海洋大國,保護海洋、經略海洋不僅涉及我國發展空間,也涉及國家戰略安全。要確定和守住不再破壞生態平衡、不再影響生態功能、不再改變基本屬性、已受損的生態系統不再退化的“四不”開發底線。沿海地區不能僅向海洋索取,更要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要實施最嚴格的圍填海管理和控制政策,對已遭到破壞的海洋區域進行生態整治和修復,努力使海洋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改善。
(二)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抓手,有效減輕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
從源頭上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必須抓好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是下大決心化解產能過剩。要嚴控增量,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必須按中央要求,嚴禁核準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違規項目尚未開工建設的不準開工,正在建設的項目一律停工。要逐步消化存量,有壓減的指標和時間表,按照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的原則,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和政府引導作用,逐步化解產能過剩矛盾。
二是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既要有壓,也得有增,在壓增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是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發展空間巨大。要通過深化改革,探索新機制、新方法,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到節能環保領域中。
三是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作用。科技創新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要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積極運用高技術對農業、工業、服務業進行生態化改造,通過清潔生產實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努力攻克大氣污染控制、水體污染治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
四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傳統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的根本變革,能夠實現資源永續利用,源頭預防環境污染,有效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的原則,以提高資源產出率為目標,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實施好循環經濟“十百千”示范行動,建設一批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城市礦產”基地、再制造產業化等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加大推廣力度,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做大做強。
(三)以全面加強資源節約為突破口,推動資源利用方式轉變
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必須在全社會、全領域、全過程都加強節約,采取有力措施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資源消耗強度,努力用合理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狠抓節能減排降低消耗。“十二五”期間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要顯著減少,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別減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別減少10%,這是硬任務、硬指標,必須確保完成。做好節能減排工作要抓主要領域,盯重點企業,實施重大工程。要加快完善重點行業、重點產品能效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推行能效領跑者制度,切實把能效提上去,把排放降下來。深入推進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和重點污染源治理行動,繼續推進節能改造、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等節能減排重點工程。
二是狠抓水資源節約利用。利用率低、浪費嚴重是我國水資源緊張的重要原因。要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把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大力發展節水農業,著力提高工業用水效率,重點推進高用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加強城市節水工作。積極推進污水資源化處理,提高再生水利用水平。同時繼續發展海水淡化和利用。
三是狠抓礦產資源節約利用。目前,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和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左右。要建立健全覆蓋勘探開發、選礦冶煉、廢棄尾礦利用全過程的激勵約束機制,引導所有環節的生產企業自覺節約利用各種資源,進一步提高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提高廢棄物的資源化水平。
四是狠抓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我國人均耕地資源嚴重不足,必須按照控制總量、嚴控增量、盤活存量的原則,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要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科學確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結構和時序,健全用地標準,從嚴控制各類建設用地。進一步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加大力度清理閑置土地。強化用地節地責任考核,切實做到節約每一寸土地。
責任編輯:小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